慈禧御食花生糕 佛館吃得到
刊載日期:2014.08.14
【人間社記者胡錦玲大樹報導】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九日在本館大廳舉辦「河南民俗藝術展演」開幕茶會,由河南雜技表演揭開序幕,並由佛館館長如常法師、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,共同宣告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登場。
如常法師表示,系列活動自即日起至十月十九日,內容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、雜技表演、「黃河孕育的古文明‧中華文字展」、「千年文化‧中華古代書院教育展」等,呈現古代河南中原文化的精髓。並透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扮演「歷史活字典」,讓台灣民眾穿梭古今,開啟文化遺產百寶盒,體驗中華文化。
今年展出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特別將開封花生糕列為重點展出。人人耳熟開封有個包青天,但是到開封除了瞻仰古聖先賢,一定要品嘗慈禧太后指定御食的花生糕。現在要嘗這項小吃不用到開封,只要走一趟佛陀紀念館,就有文化遺產傳承人親手做給你吃!
花生糕傳承人楊志勇表示,花生糕為古代宮廷膳食,源於宋朝。清朝年間,八國聯軍入侵,慈禧太后西行至西安避難,回鸞途中經過開封,當地官員奉上花生糕,太后嘗過後連連稱讚,並封為宮廷貢品,成為年年上貢的御用點心,從此開封花生糕盛名遠播。
地靈人傑 孕育玄奘大師
對於文化遺產來台展示,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康潔指出,河南地處中原,古時稱「得中原者得天下」,顯示河南的重要性,此地亦是文化搖籃,位居經濟文化重鎮長達三千年,歷代思想家如老、莊,文學家如杜甫、白居易,佛教高僧玄奘大師,皆出於河南。希望藉由此次河南民俗藝術動、靜態的展演,呈現河南的真善美,以文化活動和台灣民眾展開心靈交流。
動態展演以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示範、雜技表演為媒介,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其中,十位汴繡大師用半年時間,共同創作出五公尺長的仿古繡作「清明上河圖」,另外,開封花生糕、朱仙鎮木版年畫、浚縣泥咕咕、輝縣剪紙、汝瓷燒製技藝等十項傳承人,更以「歷史活字典」的角色,觸動民眾五官的覺受。
書院文物 見證科舉制度
靜態展演的「中華文字展」則由兩岸著名書法家以各種書體,呈現中華文字之美。其中河南的部分,以當代最著名的書法家馮其庸為首,並邀請言恭達、李鐸、謝雲、劉藝、歐陽中石、張海行等七位大師,分別以草書、篆書、行草、隸書、行書展開創作。
在「中華古代書院教育展」中,展示了各式珍貴的歷史古物,如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的科舉文章、進京趕考的小抄本,以及八股文、書院學堂、朱卷、科舉考試、清代貢元捷報、古代書院印版等文物,民眾還可運用QR code,聯結介紹影片。
本文已在”人間福報”刊載,網址goo.gl/a0hA43;人間通訊社刊載網址goo.gl/HUV29t
★★公關新聞稿範例★★
公關新聞稿範例(1)-「台湾生活美学馆」提供台湾味的休闲文化体验
公關新聞稿範例(2)-到訪佛館 打開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百寶盒
公關新聞稿範例(5)-高科技木材「微晶木」 全球環保美學新趨勢
公關新聞稿範例(6)-群聚打造時尚休閒騎乘新優勢
公關新聞稿範例(13)--凱道佛誕/佛光青年 走入群眾一同浴佛淨心
留言列表